5月24—25日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科技体验活动期间,各类AI应用向市民开放体验。
活动现场,有市民对着江西政务客服“小赣事”的屏幕说出“查询公积金”,“小赣事”立刻识别并给出了相关规定和办理条件,并快速查询余额及相关明细。
“小赣事”是江西省政务服务平台“赣服通”推出的全国首个政务服务数字人,目前已经接入大模型能力。
大模型技术落地一年多来,有了众多应用场景。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发现,2023年5月至今,数十个省份、城市发布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文件,文件鼓励的“人工智能+”落地场景中,多次出现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
专家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并可能影响政府部门的组织权力配置、信息处理、服务模式等方面,需要新型制度的保障。
使国家治理更加精准高效
2014年12月22日银川市民大厅正式运行当日,近万名市民涌进了这个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窗口多达700个的政务服务场所。为了给市民提供更大的便利,市民大厅设置了40名帮办人员和5名导办员。
十年过去,今年4月,宁夏发布了“政务服务AI导办员”,以对话代替搜索,通过智能引导实现精准告知。繁琐的导办事务压力被减轻,市民、企业办事也更方便。
第三方咨询机构IDC近日发布的《中国政务大模型在数字政府应用市场分析,2024》报告指出,当前政务大模型覆盖的场景主要包括政务服务、城市治理和政府办公三大场景,预计到2027年,政府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将由任务自动化扩展到决策支持,将公民服务响应能力提高10%,公务员生产力提高15%。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近一年来,数十个省份、城市发布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文件。特别是今年以来,“人工智能+政务服务”“人工智能+公共服务”成为各地政策鼓励的人工智能落地场景之一。
南京市5月30日发布的《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推动AI+政务服务和城市治理示范应用,培育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10个以上。”
河北省5月8日发布的 《关于进一步优化算力布局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导入大模型智能决策系统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服务、文化和旅游、交通运输、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实现“人工智能+”。
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要求探索应用自然语言大模型等技术,提升线上智能客服的意图识别和精准回答能力,优化智能问答、智能搜索、智能导办等服务,更好引导企业和群众高效便利办事。
此后,上海等地专门印发文件,将打造“智慧好办”政务服务纳入“人工智能+”行动。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使国家治理更加精准高效,使政策信息推送与公共服务提供更加具有定制化、精准性、靶向性等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说。
比如在政民互动方面,马亮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政民互动从人人互动转向人机交互,人们可以得到智能客服的精准和贴心服务,整体的服务体验也更优。
“这有助于降低公民与政府打交道的行政负担,包括学习成本、服从成本与心理成本,从而提升公民对政府的满意与信任。”他说。
再比如在政企互动方面,马亮认为,企业与各个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打交道,不可避免会面临口径不一、推诿扯皮等问题。
“哪些企业需要和符合哪些政策,可以借助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来加以精准识别、智能匹配和自动兑现,降低企业经营的交易成本。”马亮说。
公共服务专用大模型
在北京市中关村大街的“门户”鼎好大厦楼顶,有一个高点探头,可以将北四环以及中关村北大街的交通态势“收入眼底”。
探头画面实时传入海淀城市大脑的AR实景地图。这样的探头不止一处。城市大脑收集这些“千里眼”传回的海量视频,能够实现“类人脑”的处理方式,自动捕捉、识别数据,从而在处理交通事故、缓解交通拥堵等方面,变得更加“聪明”。
北京市海淀区数据局数据建设科科长李健近日向媒体介绍,目前正在进行的绿波通勤试点,能保障消防车在出勤的时候使信号灯智能地去调成通行状态,使通行效率提高20%~40%,今后通过自动设定红绿灯的时长,还能达到缓堵的效果。
在包括城市治理等公共服务领域,大模型正在大显身手。
福州市3月20日印发的《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商贸、文旅、养老等社会民生领域应用。
上海市民邱霞的母亲最近入住了一家公办养老院。
“我们夫妻二人都是独生子女,要照顾两方四位老人,最近我的婆婆摔伤卧床,照护压力一下子加大,没办法只好让我的父母进了养老院。”邱霞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邱霞担心父母在养老院里不习惯,隔三差五就去看望。一次,她看到母亲正在和一个老年陪护机器人“聊天”。机器人云端搭载了大模型,能根据老人的兴趣爱好、脾气性格,实现更加自然、流畅的交流。这让邱霞有了一丝慰藉。
据了解,天津、上海等地部分养老机构,已经配备了陪护机器人,主要功能是陪老人下棋、唱歌及日常交流。这有效缓解了养老产业人力不足的短板。
在近日举行的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社会分论坛—数字教育专场”上,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表示,教育部将启动实施教育系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行动,加快研制教育专用大模型,以AI for Education助力实现因材施教的千年梦想。
教育数字化服务商希沃2023年10月发布了国内首个教学大模型。在前期市场调研中,希沃了解到,不少教师已经在使用通用大模型产品来辅助教学,“不好用却不得不用”。
希沃母公司视源股份董事、首席技术官杨铭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我们期待未来的教学模式拓展为老师、机器、学生的三元结构。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下,需要一个擅长助力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专用模型。”
马亮认为,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于国家治理时需要考虑其专用性转换,即在大语言模型的基础上开发服务特定国家治理领域或场景的专用人工智能。
“在从通用人工智能向专用人工智能的推进方面,会衍生出许多新的发展契机,也有利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向纵深发展。”他说。
更好适应国家治理智能化转型
人工智能让公共服务的接受方体验更好,对公共服务的提供方来说,也是一场内部锻造。
比如,借助于大模型,政府部门正在让个人和企业进行政策查询、咨询变得更快捷、精准。
上海市近日发布了养老政策大模型落地应用。各地区养老政策差异较大,政策更新速度较快,过去企业和个人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收集梳理政策。养老政策大模型则可以对政策快速进行整理。
宁夏近日发布了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咨询AI助手,涵盖了超过2000万字的安全生产领域知识、300多篇安全生产政策法规、100多个典型案例以及1万多份监管报告,旨在实现安全生产政策易查、易懂、易得。
对政府内部来说,这将进一步倒逼提高数据库建设和政务公开水平。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项目组发布《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2023)》,对两百多家国务院部门和各级政府的政务公开情况进行了第三方评估。
评估发现,各级政府在政务服务网中公开政务服务事项目录的比例高达97.35%。
不过,评估也发现,涉企补贴资金兑现公开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涉企优惠政策目录清单公开情况不理想。
“惠企政策旨在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活力,推动经济发展。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加大涉企补贴资金公开力度,接受社会监督,优化完善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建立涉企优惠政策目录清单并及时向社会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室主任吕艳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该报告提出,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更应努力实现科学技术服务于政务公开、政务公开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以提升政务公开质效、提升人民群众获取政务信息的便利度。
人工智能技术的创造能力很强,破坏能力也不容小觑。特别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机器换人”的可能性增加。
马亮认为,政府部门在干部人事管理中应预见和认识到未来的政府工作形态,减少传统工作岗位的人员招聘,增加符合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人员招聘,使未来的公职人员队伍与工作模式能够更加适应国家治理智能化的要求。
随着人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国家治理也会呈现新的发展动向,并可能影响组织权力配置、信息处理、服务模式等方面。
“要加强政府运行模式转换和工作人员培训,使他们具备‘人工智能+’模式下的工作意识与能力股票杠杆app,更好适应国家治理智能化转型。”马亮说。